颅内感染
概述
简介:
颅内感染是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侵犯脑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神经内科
临床症状:
治疗原则:
流行病学:
1、化脓性脑膜炎:季节性不明显。流感杆菌感染四季均有,但以秋冬季多见;肺炎球菌感染以冬季发病率高;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多在冬春季。
2、病毒性脑炎:多为散发型,存在地区性与季节性的特点。
传播途径:
可经由虫媒、粪-口等途径传播。
严重性:
1、脑炎可遗留癫痫,肌肉瘫痪等后遗症。
2、脑膜炎可导致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3、脑脓肿可引起精神、神经障碍,累及视觉、运动、感觉等系统,重症者可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是
重要提醒:
颅内感染会导致患者长时间昏迷,甚至是造成死亡,一定要及时治疗。
病因
病因:
1、脑炎:常见病原体有感染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
2、脑膜炎:常见病原体有双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等。
3、脑脓肿:细菌经血液循环或邻近感染灶扩散脑内。
4、颅脑外科术后感染。
症状
典型症状:
1、脑脓肿急性感染:全身中毒症状,发病急。有颈部抵抗感、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血白细胞计数增高,颅内压增高。如累及主侧半球,可出现失语。如累及运动、感觉中枢及传导束,可产生对侧不同程度的中枢性偏瘫和偏侧感觉障碍,运动区等受刺激可出现癫痫发作。
2、脑膜炎多呈暴发性,起病急。成人与儿童急性期常表现为发热、剧烈头痛、呕吐、全身抽搐、意识障碍或颈项强直等。
3、脑炎全身毒血症状有发热头痛、身痛、恶心、呕吐、乏力。少数有出血疹及心肌炎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可出现颈肌及肩胛肌弛缓性瘫痪,以致头下垂及手臂不能上举。
并发症:
1、颅骨的感染可能会造成患者头皮坏死、窦道形成。
2、硬膜外和硬膜下的感染本身可引起颅骨和脑外的感染。
3、脑组织的感染可引起癫痫、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听力障碍、视力、视野障碍,甚至引起脑脊液的鼻漏、耳漏,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患者脑疝导致死亡。
诊断
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头疼、发烧、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及神智障碍都是临床的表现。
2、影像学的表现:CT、核磁共振等也作为诊断的依据。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细菌培养以及脑脊液的化验。
相关检查:
1、影像学检查:CT或磁共振检查发现弥漫性水肿、环状强化。
2、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0%。
3、脑脊液检查:腰穿压力>200mmH2O;脑脊液外观呈黄色、浑浊,甚至脓性,白细胞计数>100~1000×10^6/L,中性粒细胞比例>60%;糖含量降低,乳酸含量增高。
4、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为诊断颅内细菌感染的金标准。
鉴别:
1、颅脑损伤:任何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而致的脑挫裂伤、脑水肿和颅内血肿均可使颅内压增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可出现良性颅内压增高。少数患者可以较迟出现,如慢性硬膜下血肿等。脑CT能直接确定颅内血肿的大小、部位和类型,以及能发现脑血管造影所不能诊断的脑室内出血。
2、脑血管性疾病:主要为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最为常见。一般起病较急。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发病时常有显著的血压升高。多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并常呈血性。脑CT可明确出血量的大小与出血部位。
3、颅内肿瘤:可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形成的转移瘤。脑肿瘤引起颅内压的共同特点为慢性进行性的典型良性颅内压增高。少数慢性良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突然转为急性发作。表现为视力视野的改变,锥体束损害、癫痫发作、失语、感觉障碍等。头颅CT可明确肿瘤生长的部位与性质。
治疗
治疗方针:
抗病毒治疗、抗菌治疗、手术治疗、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
日常护理:
1、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活动量,烦躁不安的患者要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2、保持肢体功能位,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降低致残率;定时翻身、侧卧、拍背、吸痰,口腔清洁,防止褥疮。
3、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应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每日热卡摄入量,及时给予适当调整。
4、环境病室光线柔和,减少噪音,避免强光刺激,病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对症治疗:
1、高热: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建议控制在正常体温。
2、抽搐:去除病因,脑水肿所致以脱水为主;呼吸道阻塞所致缺氧应予气道管理、吸痰、给氧。
3、呼吸衰竭:重患可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
4、支持治疗、营养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重者亦可行肠外或肠内营养疗法。
药物治疗:
1、脑炎:
(1)抑制病毒在体内复制:无环鸟苷、碘苷、阿糖胞苷、阿糖腺苷等。
(2)防止病毒穿入细胞:金刚烷胺、环辛胺。
(3)使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素肌注,疗程视病情而定,早期应用。
(4)防止病毒吸附: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
2、脑膜炎:
(1)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2)颅内压增高者应用20%甘露醇脱水。
(3)癫痫发作者应给予抗惊厥药物。
(4)结核性脑膜炎:鞘内注射异烟肼。
3、脑脓肿:
(1)原则上应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容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
(2)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预防发生脑疝。
(3)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也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改善和调整血-脑脊液屏障的功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脓肿周围的脑水肿。
手术治疗:
脑脓肿的手术治疗包括穿刺抽脓术、导管持续引流术、切开引流术、脓肿切除术等。
导管持续引流术:
1、适应症:
(1)脑室内或颅后窝占位病变,呕吐频繁、身体衰弱、视力减退等严重颅内压增高者,可先作脑室持续引流,病情改善后再行造影和手术,术后仍须引流数日。
(2)脑室气造影或脑室水溶性碘剂造影后,如不立即手术,可暂行脑室持续引流。
(3)脑出血破入脑室内,血肿清除术后。
(4)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在三级以上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者。
(5)自脑脊液漏修补或脊膜膨出手术后漏液者。
(6)某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2、注意事项:
(1)引流管要在头皮上固定好,包扎后在敷料外仍需用胶布绕管两周固定,防止引流管脱出。
(2)引流瓶应保持适当的高度,颅内压>3.92kPa(400mmH2O)者持续引流应保持颅内压在1.96-2.45kPa(200-250mmH2O),以防止其突然下降过多。
(3)护士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每日更换床下液体收集瓶,记录24h引流量。如引流管不通或头皮处漏液时,应通知医师。
(4)脑室持续引流一般为3~7d。停止持续引流前,应将引流瓶液面提高到3.92-4.9kPa(400-500mmH2O),然后将引流管夹闭,观察24~48h,如病情无变化即可拔除引流管。
(5)持续引流1周后,仍有颅内压增高,引流管拔除有困难时,可继续引流1-2周。如拔除仍有困难,为了防止引流时间过久引起颅内感染,应考虑行对侧脑室引流或分流手术。
预后情况:
1、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凶险,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
2、脑炎轻症预后良好,少数遗留癫痫、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3、脑脓肿经过及时治疗,多数能治愈,但易遗留后遗症。
饮食
饮食建议:
1、宜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2、宜吃多种矿物质元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
3、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
4、少量多餐,注意食物的调配,增加患者食欲。
5、重症患者可能需要鼻饲饮食或肠外营养支持。
饮食禁忌:
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生姜是属于刺激性比较大的食物,容易刺激导致神经血管水肿,增加颅内压,不利于患者的恢复的。
2、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洋葱、黄豆、红薯。黄豆是属于容易产气的食物,容易产气导致腹部胀气,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
3、忌烟酒、忌油腻、忌吃生冷食物。
4、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肉、咸蛋、咸鱼。咸鱼是由鱼和食用盐腌制而成,含有大量的盐分,容易导致水钠储溜,导致颅内压增高,不利于颅内感染患者的恢复。
预防
预防:
1、预防虫媒、蜱传脑炎,消灭蚊虫,防止被蚊虫或蜱叮咬,少到有蜱的森林或野地。
2、妊娠后期证实有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妊娠妇女,施行剖腹产可防止新生儿受感染。
3、预防感染感冒,感冒早期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减轻感冒症状,缩短感冒时间。
4、颅脑外科手术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缩短避免激素的术前应用,及时治疗并发症,适时拔去术中所置引流和和更换脑室外引流管以及正确处理脑脊液耳鼻和切口漏等。
5、及时尽早治疗脑脓肿的病源,如中耳炎、鼻炎、乳突炎等。
6、保持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防止口腔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