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败血症忌什么食物

发布时间:2020-12-1030767次浏览

败血症是细菌入侵到血液中繁殖产出毒素导致全身性的感染,这个和个人的抵抗力有很大的关系,在饮食上是必须注意的,一定要清淡为主,不要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比如辣椒、芥末、肥猪肉等,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解一下败血症忌什么食物?

败血症患者在饮食上就应该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可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猕猴桃、桔子、葡萄、柠檬等,最好也可以吃些高纤维的食物,比如海带、紫菜、豆类、菌菇类食物等。

1.败血症宜供给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软食。不宜食煎炸、坚硬、锋利的食物,忌食烟酒,以免刺激或导致口腔溃疡。

2.败血症病人口腔有溃疡、出血时,应给以温热的半流或全流汁状饮食,可少食多餐,忌烫食。

3.败血症病人感腹痛时可暂禁食,以观察腹痛变化情况。如出现恶心、呕吐、便血时,也要禁食,便血停止24小时后再给少量较稀的食物。

4.对输血多的败血症病人,要注意血液检验的结果,血中铁含量高的病人不宜食含铁丰富的食物,也不要用铁锅做饭菜。

5.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病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和应激性消化道溃疡,故要每天坚持饮鲜牛奶,适当吃点新鲜蔬菜、水果。

其实,败血症的出现多是源于我们对自己身体以及饮食不重视而导致的,因而,对于此病,我们若是有效摆脱,就应该先从自身的一些坏因素改变,而且还应该多进行户外的一些运动,以令自己的抵抗力变强,从而远离败血症的骚扰。

由于自身抵抗力差就很容易细菌感染,提高抵抗力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生活规律和强身健体,因此一定要早睡早起,不能熬夜,多注意休息,另外可以适当的运动,但是不要选择剧烈运动,比如打羽毛球、练太极拳、散步等。

注意事项:生活中的饮食很重要,有句话叫病从口入,因此荤菜、蔬菜、水果都要吃,不能偏食、挑食,要保证营养均衡,对于败血症来说,一定要注意补充营养,身体抵抗力强才不会得败血症。

相关推荐

败血症是什么能不能治好
医学上所说的败血症是指血流的感染,现在又叫脓毒血症。是指细菌入血引起的血流感染,可以造成病人高热、感染中毒性休克,引起全身的组织脏器损伤,甚至导致病人死亡的一种危急重症。多数败血症的病人是可以治好的,是一个感染性的疾病,可以通过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控制。败血症是一种细菌入血的情况,往往会有一个原发的感染灶,比如说一些接种,特别是颜面部位的接种,如果不适当的挤压就可以造成细菌入血。肿瘤的病人、化疗的病人免疫机能非常低下,肺脏的感染、消化道的感染也可以因为白细胞的降低、免疫力的降低、免疫屏障减少导致细菌入血,引起败血症的情况。临床上需要强有力的抗生素尽快的控制感染,多数病人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语音时长 00:53

2021-12-30

74488次收听

败血症是不是白血病
败血症和白血病是不同概念。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入血后释放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且由于感染引起的,病人会有高热等临床症状。而白血病是截然不同的,白血病是属于血液系统的疾病,是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表现。白血病是多种原因引起来且有不同的分型,通过骨髓穿刺,血培养来进行鉴别。是没有病原微生物的。所以败血症和白血病的治疗是不同的,败血症只需要进行抗病原微生物的治疗,而白血病需要给予病人进行化疗及其他辅助治疗。
语音时长 01:14

2021-12-30

58020次收听

败血症的预防措施有什么
发生脓毒症的危险因素,第一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因素,第二根据宿主的情况。入住ICU的病人,置管有侵入性操作,发生脓毒症的风险会高。就可以给予拔管,甚至改变居住环境。若是老年人且免疫力差,则发生风险比一般人高。在感染时,如果发现病人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或早期的苗头,就要给予抗微生物的治疗。这是有效防止病人进入脓毒症,甚至休克阶段的预防措施。从这些方面进行预防,且在综合的情况下,才能防止脓毒症的发生。
语音时长 01:39

2021-12-30

83759次收听

败血症如何治疗
脓毒症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感染。找到微生物就是首要责任,然后给予相应的抗微生物治疗。但有一部分病人微生物是找不到的,则给予经验性的抗微生物治疗。其次出现脓毒症后,病人会出现临床表现,如休克、中毒等。就需要维持患者基本的生命体征,维持血液再灌注,防止循环障碍,给予循环保证。甚至出现多脏器的损伤后,还会给予高级的生命支持,包括肾脏的替代疗法,呼吸机治疗,和其他重症救治手段,都可以运在脓毒症里。
语音时长 01:05

2021-12-30

52145次收听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淋巴细胞低是怎么回事
首先出现这样的血常规变化不应该太紧张,首先这种只是一个百分比的变化。一种情况是首先出现了百分比的变化,但是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还有淋巴细胞的绝对值都是在正常范围内的,这种情况是非常早期的一种血细胞的因为某种疾病引起的改变,都是非常轻的一种情况。还有一种就是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还有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都发生增多,这个时候更多的考虑更突出一点的疾病,就来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但是淋巴细胞还是低的这种情况,淋巴细胞绝对数值低了以后,中性粒细胞在占比在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上发生了变化,反映出来的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但是实际的情况应该还是淋巴细胞的总数减少了。什么样的原因能够引起淋巴细胞的数值减少,最常见的还应该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有的时候是会影响到T细胞里面的CD4细胞,造成CD4细胞的减少。这种情况反映出来的,淋巴细胞的数值就会明显的减少。治疗策略就应该是以抗病毒为主的一种治疗模式,而如果是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确实是偏高的情况下,更多考虑这是一种细菌感染,去做一种抗细菌的治疗。所以如果在血常规里看到了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偏高,要考虑并不是完全都是反应细菌感染的一种表现。如果这个时候同时发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偏低的情况,还应该更多地考虑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淋巴细胞的绝对值数减少,反应性的引起了这当中的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偏高,主要原因应该还是病毒感染问题。
语音时长 02:29

2021-10-15

57444次收听

01:59
败血症的传播途径
脓毒症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若病原微生物没有传染性则不具备传染性,只会出现脓毒症的临床症状。但感染病人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传染性,则具有传染性。所以说要根据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病人微生物、流行病学史来判断病人是否具有传染性。大部分患者都有常见的耐药菌,有的是因为置管,有的是因为基础疾病,它是不具备传染性的。但感染特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脓毒症,则是具有传染性的。要根据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情况判断是否具有传染性。
01:55
败血症是白血病吗
败血症和白血病是不同概念。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入血后释放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且由于感染引起的,病人会有高热等临床症状。而白血病是截然不同的,白血病是属于血液系统的疾病,是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表现。白血病是多种原因引起来且有不同的分型,通过骨髓穿刺,血培养来进行鉴别。它是没有病原微生物的。所以败血症和白血病的治疗是不同的,败血症只需要进行抗病原微生物的治疗,而白血病需要给予病人进行化疗及其他辅助治疗。
01:44
败血症怎么治疗
脓毒症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感染。那么找到微生物就是首要责任,然后给予相应的抗微生物治疗。但有一部分病人微生物是找不到的,那么则给予经验性的抗微生物治疗。其次出现脓毒症后,病人会出现临床表现,如休克、中毒等。就需要维持患者基本的生命体征,维持血液再灌注,防止循环障碍,给予循环保证。甚至出现多脏器的损伤后,还会给予高级的生命支持,包括肾脏的替代疗法,呼吸机治疗,和其他重症救治手段,都可以运在脓毒症里。
02:03
败血症与菌血症的区别
既往认为菌血症是血液循环中找到细菌、菌体的状态称细菌入血的状态,通常叫菌血症。而败血症是在细菌入血以后释放相应的毒素,引起中毒的症状,叫做败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实际上是病原微生物感染,由机体引起不同的临床的症状,病人会出现高热、畏寒,中毒症状等。这些实际是综合的表现,有时败血症和菌血症是没法完全独立分开的,但在脓毒症的状态下,是可以给予相应的检测,在菌血症时可给予相应的血培养,阳性率会更高一些。
介绍败血症病因分析
介绍败血症病因分析,败血症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由于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对于败血症这种疾病,大多数人只是知道,对于它却并不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败血症的引起原因,也就是造成败血症的原因有哪些呢?
败血症怎么遗传呢
败血症怎么遗传呢?很多人都对败血症疾病的遗传问题存在很大的误区,以至于很多患有败血症的年轻父母不敢轻易生育,就怕孩子遗传此疾病,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败血症怎么遗传:
败血症的危害有哪些
败血症在生活中也是比较普通存在,当确诊为败血症就要及时的检查治疗,而不是以为这是亚健康,不要紧,长期下去还是会给身体带来伤害的,接下我们来了解下败血症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怎样才能预防败血症前期综合征
如何预防败血症前期综合征呢?在生活中可能我们遇到疾病的几率是比较高的,但是要知道多数的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其中也包括一些危害性较大的疾病,比如说败血症就是能够通过预防避免出现的疾病,那么如何预防才好呢?
血液净化导致败血症怎么办
如果是管路出现的问题,此时必须及时更换使用的管路,此时管路必须拔除,而长期使用的管路要及时更换;对进到患者体内细菌要做下菌培养,明确细菌基本属性,对哪些药物极其敏感,进而可以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出现的疾患。
01:07
败血症是白血病吗
白血病是恶性肿瘤性疾病,病人过分生产不成熟的白细胞,妨碍骨髓的其他工作,使得骨髓生产其它血细胞的功能降低。败血症是感染性疾病,令人体器官功能受损,并会在病发时衰竭。二者有本质区别,虽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