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即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以他们的领导为例进行比较,达到激发孩子上进的目的,应该说适量利用反比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过度使用的话,副作用的可能性很高。应该说反比的出发点很好,目的是让孩子学习模范,看齐,但效果通常不理想。因为这种比较往往使孩子失去信心,最近产生了反抗心理。像他这样的几个人,全国恐怕也是一两个人。你为什么不去学他,以为那一年你也不怎么样,恐怕我也不如!等等。有了这种心情,榜样的意义就不存在了,条件反射也会发生,本能上拒绝学习其他东西。有些孩子说别惹我生气,也许是这种特定感情的写照,也是反比带来的副作用。
在媒体上看到孩子和自己同龄的榜样时,大多会产生敬佩的心情,也会暗中对照自己。此时,如果父母能抓住机会,及时启发和引导,这个榜样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作用和无限的力量。
怎样使榜样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力求避免出现副作用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人为地拉大榜样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是要尽量缩短这种距离,让孩子有一种可望而又可及的,觉得可以追上的动机和愿望。例如,在电视台的儿童节目中看到画画的好孩子时,父母说:这画画很好,但我觉得他也不是天生的。如果你认真练习了定能达到他的水平。孩子,你认为他的画为什么这么好?”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待孩子找到答案后再问:“那么,你能不能学习他呢?”反之,恨铁不成钢,带着情绪不适当地运用反比,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觉得太遥远,自己根本无法企及,因而索性拒绝学习。
父母应该学会使用激励机制,让孩子们看到榜样,有信心赶上。